这一期的《普亲人物》将为大家介绍两位来自普亲的90后养老追梦人的故事。
北京市普亲长辛店老年养护中心院长张义晶,90后,拥有一头蓬松的自然卷和山东人的爽朗直率。
2014年张义晶从长沙市民政学院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以养老人的身份正式入行。2018年她来到北京市普亲清河老年养护中心担任院长。当时,前任院长因为怀孕休养而离职,机构又处于初创期,内部管理、护理质量、员工流失、长者入住、关系维护……方方面面可谓是百废待兴。北京的养老院竞争激烈,这家机构从地理环境来说也不占优势。
该从哪里下手?
张义晶将办法定在“人”身上。她在员工招聘上花了不少功夫,尽量找专业对口、有经验的员工,大家各司其职,护理质量也有所提升,长者因病离院的情况也得到有效控制。营销上机构的卖点也渐渐显露出来:内装温馨、色彩鲜亮、价格亲民,这吸引了不少刚需客户。一年时间过去,她的院长工作已经游刃有余。
2021年张义晶调任北京市普亲长辛店老年养护中心的院长。近两百张床位的大机构,以前的管理经验照搬过来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入住长者、家属、员工以及民政部门、街道、社区等等各方关系如麻绳一样交织在一起,其中的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她冷静分析了自己的工作内容,理清头绪后快刀斩乱麻,抓住重点逐个击破,依然是从“人”开始改变。
这一次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除了新招的员工之外,她还从之前的机构里带来两位老员工,能够尽快帮助新人适应。大家齐心,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机构的护理质量、入住人数、服务口碑、业务拓展都得到了明显提升。


张义晶说做养老,沟通非常重要。了解老人跟家属的需求,与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工作开展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如果连老人和家属想要的都不知道,怎么会有改变呢?”
张义晶想了想说,不后悔。在她看来,这是个操心的行业,别的行业工作和生活的开关键分得很清楚,而养老人哪怕下班放假,心也还系在老人身上,牵挂着机构各个方面的事。“每天心里都是悬着的,90后的人操着60后的心。”
但是她坦承,做养老是让人成长得最快的行业,她从长辈身上学到很多知识。尤其是有家人的支持,她的养老人之路走得更加踏实。

普亲北京区域公司质控经理王名宇,同样是90后,性格爽朗,活泼外向,做起事来条理清晰。在她小学时期,爷爷重病住院多年。妈妈全心全意照顾爷爷,出钱出力,毫无怨言,一应生活起居都做到无可挑剔。这段经历为她的养老人之路埋下了尊老爱老的种子。她看到了照护者的模范,心向往之。当她发现学校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的时候,她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
2012年她从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获得过院校级养老护理技能竞赛全国一等奖。拥有一线护理员经历,5年培训经验,培训过的护理员上千人,能跟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说,她都是养老行业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
2021年7月,王名宇加入普亲北京区域公司,担任质控经理,负责北京市普亲长辛店老年养护中心和北京市普亲清河老年养护中心两家机构的质量管理、营销渠道、公共关系等综合性工作。

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北京赛区裁判合影
(后排右七为王名宇)
王名宇是个心细的人。机构的员工培训往往在交接班的时候进行,不过她注意到刚上完晚班的同事容易犯困,培训又需要注意力集中,如果安排在这个时间大家会反感,培训效果也不如预期。考虑到大家的想法,她提出把培训调整到大家都更容易接受的时间。
员工培训更多是要依靠言传身教。她的培训讲解重点往往深入简出,比如扶老人起床,手应该从什么角度,用多大力度从什么位置,高效、省力地进行,让护理员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每天上班前,她有个五分钟小培训时间,主要讲解一些工作技巧包括老人隐私保护、家属沟通技巧等内容,有时候她也会给大家算算获客成本这本账,让一贯只和老人及家属打交道的护理人员能多一些了解,大家把格局打开也有助于增进彼此的理解,更好推动工作。


长者离院率与护理质量息息相关。2021年下半年,长辛店机构实现了非死亡零离院的目标,不过令她哭笑不得的是,最近这个目标却被打破了。
原来有位老人因脑出血需要术后护理入住机构,刚来时老人还坐着轮椅,经过机构一段时间的精心照料,他可以靠单拐行动自如,所以老人回家结婚去了。
王名宇觉得好笑的同时也在想,正是因为机构将老人护理得无微不至,身体状态得到改善,所以老人才拥有迈向新生活的可能性吧。
对有志从事养老行业的年轻人,王名宇给出的建议是:不忘初心,持续学习。养老人需要有持续的热忱,也要有过硬的本事。在她看来,养老人走的路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但不管难关再多她也要一个个闯过去,坚持自己的初心,才能达到梦想的彼岸。

张义晶(前排右一)、王名宇(前排左一)和志愿者合影
90后也扛起了养老人的大旗,握住了这个行业的接力棒。
在她们的身后,还有许多甘愿用青春和梦想做燃料,推动行业发展的年轻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