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灰汤以温泉出名,被称为温泉之乡,周爱华就来自这里。2019年8月,天命之年的周阿姨离开家乡,来到车程不到1小时的长沙,成为普亲养老·长沙东风路院的一名护理员,这一做就是五年多。
“我老公曾经卧床十六年”
提起以前的经历,周阿姨一说起就忍不住流眼泪了。她的丈夫卧床十六年,全靠她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她从来没学过护理,全靠自己摸索尝试,如何翻身,如何擦洗,如何喂饭,每一个动作都是不断地重复。她是家里的顶梁柱,除了丈夫,还有一儿一女也需要她。十六年,近6000个日夜的细心呵护,这其中的辛苦和劳累绝不是文字能够说尽的。
丈夫去世后,女儿在长沙工作,儿子也考到长沙的学校继续上学,周阿姨想离孩子们更近一点,干脆也来到长沙找工作。正在这时,她遇到一位在普亲当护理员的老乡,老乡和她提起普亲在招护理员。周阿姨一听就有了试试的想法。
第一次走进普亲的大门,在楼层看到那么多需要护理的长者,她觉得难受,似曾相识的场景又出现在她眼前。“因为我自己经历过,所以我来机构也想一心一意对待他们。”周阿姨有一股怜悯之心。
孩子们知道后,一开始是反对她的。一方面周阿姨已经年过五十,可以在家等着退休了,另一方面他们觉得护理员的工作又脏又累,他们不愿意她这么辛苦。
周阿姨没考虑太多,只想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她觉得机构的长者跟自己的父母差不多,父母生病时她没有陪伴在身边,现在她想在这群长者身上弥补这份遗憾。
辞工三次都被劝了回来
周阿姨坦言,她来这么久,有好几次都不想干了。
第一个原因是处理失能长者的大小便。大小便失禁的长者需要及时处理干净,不然会损伤皮肤造成压疮。有时候一通忙完,周阿姨连饭都吃不进了。
第二个原因是受委屈。初来乍到,摸清长者的脾气性格是很重要的准备工作,而这需要时间。入住普亲的大多数是失能失智长者,因为疾病而出现的情绪问题在机构每天都会发生,有时候会口不择言。刚开始周阿姨受了委屈只能默默流泪。每次都是院长、护理部主任来开解她,鼓励她,劝她再坚持一阵。“做这个行业要有耐心和爱心,大家能聚在这里也是一种缘分。”
时间长了,她摸索出了办法,长者发脾气时,绝对不能跟他们对着干。长者发脾气的时候,她就走开一会儿,如果长者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就陪着他们唱啊跳啊。认知症长者的脾气来得快也去得快,隔个一二十分钟,他们自己都忘了为什么发脾气。
有时候长者的情绪就像夏日午后的骤雨,说来就来。比如有位爷爷因为孩子当天没来,约好的时间推迟了一天,他就不高兴了。周阿姨只能想办法劝解爷爷,比如带他下楼散散步,聊聊天,转移他的注意力,等爷爷忘了这回事,事情就过去了。
周阿姨说,其实子女的陪伴才是最有效的处方。在她看来,子女来得频繁的长者情绪比较稳定,子女露面次数少的长者情绪波动比较大。别人的孩子来了,自己的孩子没来,长者会有心理落差。
就这么撑过一天又一天,不知不觉周阿姨在普亲又做满了一年。来自家属的肯定也给了她信心,渐渐的,她那份想要离开的心也没了。
他们健康就是最开心的事
两年前,周阿姨升为楼层的护理组长,负责整个楼层的管理工作。但是周阿姨却谦虚地说,自己其实不想当这个组长。
“我觉得自己还不符合要求,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好,需要多多学习。”每天下班之后,周阿姨还会在心里默默复盘当天的工作哪里需要注意,还有什么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
工作了五年,周阿姨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入住的长者不感冒没病痛。每次长者们生病,她看着他们吃饭吃不进,喂药喂不进,她也觉得很痛苦。她还会反省是不是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是不是衣服穿少了,让他们吹了风,就这样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从结果上看,周阿姨已经做得很好了。她所在的楼层床位已经住满,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一位长者离院,从侧面也能反映出她们的服务质量确实可圈可点。
到现在,周阿姨每周还要上晚班。晚班时段,每个小时护理员都要去查看长者的情况。这是普亲的标准化文件规定的内容。为了确保查看频次的真实性,护理员需要进入到每间房里留下打卡记录。
周阿姨说她每次查房看到长者们熟睡的脸,她的困意都没了。早上交接班时,长者在她的默默守护下健康醒来,她就觉得欣慰。
周阿姨的努力都被大家看在眼里,现在子女已经不再反对她做护理员,周阿姨也更加坚定决心:我愿意继续做这份工作。